盐城向北连接连云港、青岛,向南经南通接上海,承接上海的辐射条件日益改善。上海在盐城还有307平方公里的“飞地”,和江苏省合作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已被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集聚了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龙头企业,沪苏浙合作的正泰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是承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条出海水道,而淮河的出海口就在盐城。盐城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与上游各市开展合作,对接西向铁路廊道,积极整合内河和海港资源,推动内河航道延伸到安徽、河南,将沿海开放的腹地效应有效辐射至更多内陆区域,正形成强有力的发展优势。
今年底盐通高铁将实现贯通,并直达上海,这条高铁的意义不仅是盐城和南通通车,更在于有效连接起青岛和上海,在黄海形成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带。以这一实力较强的城市发展带联动内外双循环大势已见,盐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盐城与韩国的经贸人文交流广泛,建有中韩FTA合作框架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平台—中韩(盐城)产业园,是江苏与韩国产业合作最密切、韩资企业最集聚的城市,从现代集团在盐城建设起亚汽车工厂开始至今,2万多名韩国友人长期在盐城工作生活,韩国元素在盐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面对新发展机遇
盐城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好“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产业、开放、生态、幸福”新盐城。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86亿元,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第37位,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排第11位。
聚力推动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低碳循环的城市绿色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选择,大力发展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切实增强绿色经济竞争力。盐城拥有680万亩滩涂和582公里海岸线,有着丰富的可开发“风光”资源,已集聚华能、金风、正泰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初步构建起风光电场、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后期维护等全产业链布局。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866.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91.3万千瓦,占全国近1/2、全球1/10,全市每使用100度电就有60度来自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抢抓5G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聚焦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加速布局“新基建”,成为深圳等地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
强化节约集约导向,
扎实推动精细高效的城市绿色开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取”与“舍”的选择题,加强港口、岸线、滩涂、土地等战略资源管控,有效降低能耗,减少过程性浪费,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
坚持“积极有为”,深化市级工业园区改革创新,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高新区优化整合乡镇工业园区,实行集中管理、一体化运作。做到“主动无为”,在生态留白上下足功夫,以最严的要求管控生态空间,原本用于沿海开发、潜在开发价值达千亿元的东台条子泥百万亩围垦区域划归保护地,全市四分之一的土地空间被划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陆域、湿地保护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充分激发跨越发展的城市绿色动能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推动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载体,发挥盐城港、南洋机场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作用,加强项目招引,集聚要素资源,带动城市发展能级加速提升。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牵头设立长三角新能源专委会,推动全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落户,建立与丹麦、荷兰、英国等国家的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
一是对标世界标准,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二是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打造新能源科创研发高地。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打造新能源开发应用样板。
这里,风光无限!
盐城在这里恭候您,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