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成为惠民利民的“金字招牌”
日前
农业农村部公布2021年
项目制试验任务情况
盐城是全国唯一一家承担
该项试验任务的地区
亭湖区作为全市先行者
创塑的“小田变大田”亭湖模式
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我们首批试点是2个镇3个村5个村民小组,431户农户承包土地2790亩,分散为1123块,最多的一户11块,改革后整合为147块。截至目前,已扩增到5个镇14个村189个村民小组,共涉及6019户农户、35552.11亩土地,预计到11月底,12925块将变成2968块,2320户农户自种,3699户农户、23544.63亩土地集中流转。”
8月17日上午,便仓镇金陈村五组村民陈永祥在自己流转的田地旁散步,看着水稻长势喜人,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我今年80多岁了,农活做不动了,经过村里动员,我就把分散的7亩田流转了出去,每年能获得每亩900元的流转费和每亩120元的地力保护补助。现在我不愁吃,每年还有收入,日子过得十分舒服。”
近年来
亭湖区聚焦田块零碎化、农民副业化
土地流转阻滞等突出问题
因地制宜试点开展改革
设计了自种农户优先选择
优质田块的“一户一田”和
不愿自种农户相对集中合并流转的
“多户一田”方案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
赢得了农户的支持和拥护
“原本我家的田离家远,还不靠河道。现在置换了一块田,就在家门口,旁边就是河道,方便多了。镇上农技人员还经常给我们指导,现在平均每亩成本能少120多元。”
对于不愿自种的农户,通过“田转人离”增加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村里统一组织,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树东家庭农场员工孙鸿青就是其中一例,孙鸿青把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有个8000多元收入,如今自己在家庭农场工作,每个月还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日子越过越舒坦。
产业规模渐壮大
8月17日下午,在盐东镇坞港村村部旁的田地,太阳能灯、物联网智能灌溉、智能除虫等现代农业设施一应俱全。
“‘小田变大田’后,我们投入也更有信心了。现在承包了6013亩田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政府还给予补助。最近我又投资了600多万元,购买了烘干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
田块集中连片后
给沟渠、涵闸、道路
桥梁配套带来便利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
实现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
促进了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
为农业生产机械化、节约化拓展了空间
8月17日上午,位于便仓镇的孟红军家庭农场承包田内,农场负责人孟红军正在查看水稻长势情况。该家庭农场承包了130多亩田地,主要进行水稻、小麦、葡萄、黄桃、草莓、生鸡、鱼等种植、养殖。“变成大田后,经营成本降低了,品质和产量有了显著提升,亩均收益也增加了不少。”
亭湖区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培育机制创新改革,积极引导“小田变大田”过程中新产生的大户创办家庭农场,协助提高家庭农场管理水平,出台补贴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持续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
“我们确保今年区级示范家庭农场达200家以上,每年推荐10至15家申报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到2022年,省、市、区三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率占比力争达30%以上。”
“小田变大田”试点初期,我区试点村村组干部坚持田块基础信息、农户诉求回应、合并方案认可、种植意愿选择、合并田块四至“五个确认”,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同时,“小田变大田”也解决了“一户多块田”引起的耕种摩擦,有效防范了农村土地整治与统一流转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大限度激发了基层发展活力和改革动力。
“我们从各村、组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分类有序探索适合本地的改革试点路径和方式。同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等形式,实现了有事大家商议、决策大家认可、结果大家满意的良好局面。”
8月17日下午,在南洋镇自然村“小田变大田”试验区,成片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水泥路面宽敞平整,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景致十分优美。
据了解
对于试点村的土地渗溢面积
亭湖区引导村集体合理规划、高效利用
一部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呈现出田成方、路相连
渠相通、树成荫的美丽画卷
让村民生产更方便、生活更舒适
另一部分通过发包经营
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为富民强村增添新动能
“第三轮省改革试验区在今年年底即将到期,我们正在总结经验成果,固化推进模式,健全完善制度。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改革试验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试验实效,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做好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农业农村部项目制试验任务贡献‘亭湖范本’。”
编辑:看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