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市区生态牌 擦亮盐城“水名片”——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题报道之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鹤鸣亭房产 2022-11-15



近年来,盐城市以治岸、治水、护水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呵护清水碧波,呈现出百河之城处处净的新风貌,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水、处处见景成为盐城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位于盐城市区核心区,区域面积108.73 平方公里,东至通榆河,北至新越河、新洋港,西至大马沟,南至小新河、三墩港。项目建设内容分为水利工程、水环境工程、水生态工程、水景观工程及智慧水务五大系统工程,其中建设工期3年,运营期17年。







推进河道治理 筑牢生态屏障


河流蜿蜒流淌,河面碧波荡漾,行人依水而行……这赏心悦目的场景,是该项目以生态治水为核心,大力开展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防治交出的最美答卷。

▲扬中河整治前后对比

通过清淤、截污、驳岸、水系连通、水生态等一系列“组合拳”,彻底整治第防洪区内118条河流。该项目合理规划、层层布局,采用“清理整治、堤岸修复、植被修补、蓄水透水、水源保护”等多项措施,结合施工实际情况,采取分段、分部、分块的作业方案逐步对百河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整治既是名片项目更是民生工程,既有“生态账”又连着“经济账”,项目从源头根治、因河施策,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和督查考核,持续推进河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体系,持续巩固治水成果,共计完成河道截污34条,驳岸19条,水系连通13条,水生态40条,累计完成清淤量102.7万立方米。








新建修复管网 打通钢筋铁骨


管网修复、新建是一项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惠民工程。伴随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市区地下污水管网老化程度不断增大,损坏率持续增加,部分管网还出现塌陷、变形以及破损等问题,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一旦发生污水溢流情况,还将影响到地下水环境。该项目采取了半幅封道、分段施工的措施,既确保施工进度,又不耽误市民出行。首次引进并大规模使用的微型顶管技术(即地箭式工法),大大提高了在道路交叉口、过主次干路、狭窄巷道及空间条件受限等特殊地段施工作业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微型顶管技术成功运用后,项目在成本、进度及对道路的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经济效果。该项目主管网修复、新建工程累计完成143条路,共200公里。真正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的计划目标。








巩固锻造效果 海城人水相依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科技集成度较高的综合整治项目,还囊括污水处理厂建设、泵站改造、闸站及智慧水务等诸多项目。该项目通过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GNSS定位等技术打造了智慧水务产品,在基础地形的基础上,实现对污水排水、河道水质、排水防涝、水生态提升、湿地景观状态及运行维护情况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科学存储。同时通过云计算、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类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截流井、污水管网、重点排水户的实时监控,结合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完成地下管网高效透视,污水泵站迅捷调度,实现管线充盈率、漫溢风险、淤堵风险、一键溯源、流向情况、逆坡风险、倒灌风险、入流入渗风险的迅捷分析以及各级收水片区调蓄能力的准确计算,结合三维建模、数值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运用,实现厂站关键节点的三维建模、流量预测,合理推荐联动调度方案,有效提升排水调度运维效率,节约运营维养成本。

▲智慧水务系统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盐城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依托科学的精准布控和强有力的措施稳步推进实施,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齐治河道污染,共享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

来源:盐城住建

</mp-style-typ

阅读原文 14 阅读 8137